English

不入“道”的“售片小姐”

1998-08-30 来源:生活时报 陈燕 我有话说

对于烧音乐的我来说,泡唱片店那是一大享受。不时从“碟海”里“淘”获精品的感觉,真是说不出的妙,更重要的是那股音乐味实在缠人。

前不久,临街又开了一家音像店。这家不同凡俗。琳琅满目的音像制品,带有音乐界“大腕”亲笔签名的各种招贴,若隐若现的背景音乐,高保真试听设备……其设施之现代,环境之幽雅,远非我昔日光顾的那些唱片店所能比拟。特别是那些着装整齐、年轻靓丽的“售片小姐”们周到的服务,让我寻回了“上帝”的感觉。

当了上帝,进而又想享受一把讨人嫌的东问西问式的咨询服务,两个“回合”一过,“售片小姐”们就露出了马脚,竟然全是乐盲,一点不入“道”。她们的价值毕竟只能是同客厅里的花瓶。

唱片店与唱片店员在层次上的巨大落差,使我的购买情绪也一落千丈。

较之于一般商品,唱片有着极强的文化属性。有人把一张唱片喻为一本博大精深的书,这话一点也不为过。从曲目作曲家到指挥家演奏乐团,从录音师录制过程到录制文化背景,从唱片版本到出版发行,甚至那些五颜六色、形态各异的唱片封面,无一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。如果这些“售片小姐”们任意携取其中一个小的精彩片段,都将是一个很好的“卖点”。这就需要她们从外行转变成内行,就如同“专家治国”一样实行“内行治店”。那样,不火才怪。

记得几年前,在古典唱片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,有一家发烧友经营的唱片小店却火爆之极。当时我曾向他们建议,每周请一些专家(著名音乐家或资深发烧友)坐店咨询。小小的唱片店已经不仅是唱片的销售场所了,而是成了一个普及严肃音乐,陶冶情操的文化园地了。这种“内行治店”当然会火,而那种“售片小姐”再漂亮也只能多吸引一些“观众”而已。

文化市场要从“卖”文化变成经营“文化”,是需要做些功课的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